构建“医教融合·护航成长”协同育人
时间:2025-05-06 阅读:54次
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校
构建“医教融合·护航成长”协同育人
一、指导思想
以“家校社协同育人”理念为指导,整合市中心医院、区中医院、达州市心萍心理应用研究所资源,建立“医学+教育”联动机制,通过科学筛查、专业干预、持续跟踪,精准帮扶存在心理或教育困惑的学生及家庭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,形成“预防干预康复”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。
二、工作目标
1. 筛查全覆盖: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筛查机制,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2. 干预专业化:依托医疗及心理机构资源,提供分级诊疗与个性化辅导服务。
3. 家校社协同: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,构建“学校主导、医院支持、机构补充”的立体化支持网络。
三、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
成 立“医教协同育人工作组”:
组 长:校领导、市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、区中医院儿科主任、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
成 员:班主任、校心理教师、家长代表、社区工作人员
职 责:统筹资源调配、制定干预方案、监督实施效果。
合作单位分工
单位 | 职责 |
市中心医院 | 提供心理评估、危机干预、药物治疗支持,开设学生就医“绿色通道”。 |
区中医院 | 开展中医心理调理(如耳穴压豆、穴位按摩)、睡眠障碍干预等非药物疗法支持。 |
心理咨询辅导机构 | 提供日常心理咨询、团体辅导、家庭教育指导及教师专业培训。 |
学 校 | 负责初步筛查、日常观察、家校沟通,组织健康教育活动。 |
家长委员会 | 参与监督、协助宣传,配合家庭心理环境优化。 |
四、实施内容与流程
(一)筛查与评估机制
1. 一级筛查(学校层面)
工具:采用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(MHT)》+班主任日常观察记录。
频率:每学期初开展全员筛查,建立“一生一档”心理健康档案。
2. 二级评估(医院/机构层面)
对象:筛查中显示中度及以上风险的学生及主动求助的家长。
流程:学校推荐→合作医院/机构免费初诊→出具《评估建议书》。
(二)分级干预措施
风险等级 | 干预措施 |
轻度 | 校内心理教师定期谈心、开设“情绪管理”小组课程,家长参与家庭教育讲座。 |
中度 | 转介至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每周1次个体咨询,区中医院提供中医辅助调理。 |
重度 | 市中心医院心理科制定诊疗方案(含药物/住院治疗),学校调整学业支持方案。 |
(三)特色协同活动
1.“医教双师课堂”
市中心医院医生+校心理教师联合开设《青春期心理调适》《压力管理》课程。
区中医院开展“中医养心工作坊”(如制作安神香囊、练习八段锦)。
2. 家长支持计划
“家庭心育沙龙”:心理咨询师指导家长学习亲子沟通技巧。
“医院开放日”:组织家长参观医院心理科,破除就医偏见。
3. 心理健康主题月
开展“心灵树洞”匿名倾诉活动、“心理漫画大赛”,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文化。
五、保障机制
1. 资源保障
医院为高危学生开通“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”,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每学期10个公益咨询名额。
学校设立“心灵驿站”咨询室,配备沙盘、放松椅等专业设备。
2. 制度保障
签订《医教合作协议》,明确数据保密、转介流程、责任分工。
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,分析典型案例,优化干预策略。
3. 专业保障
医院每学期为教师开展1次《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》培训。
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教师“个案督导”,提升辅导能力。
六、预期成效
1. 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率达100%,高危个案干预及时率超90%。
2. 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至85%,家庭矛盾求助率下降30%。
3. 打造“医教协同”区域示范模式,形成可推广的心理健康服务经验。
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校
2022年5月15日
- 上一篇:校家社体教互融协同育人实施方案
- 下一篇:没有了!